关于推进湖北粳稻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时 间:2016-01-21

关于推进湖北粳稻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来源: 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戴贵洲

我国是世界上粳稻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国家,粳米是我国北方和沿海大中型城市大多数人喜食的主要“口粮”品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粳米的需求日益增长,营销前景广阔。湖北是水稻生产大省,常年种植面积3200万亩左右。但目前面临以籼稻为主品种结构单一的问题。如何主动适应消费市场需求,做优做强鄂米品牌,需要我们积极思考和实践探索。

一、发展粳稻产业是湖北粮食生产转方式调结构的迫切需要

从国家政策和市场消费层面看,有发展粳稻的机遇。从政策层面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尤其是今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要求提升粮食产能,在保障口粮安全的前提下要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2010年国务院就明确提出要加快粳稻发展,近两年国家价格政策引导更加明显,2014-2015年国家实施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粳稻每市斤比早籼稻和中晚籼稻分别高0.2元和0.17元。

从市场消费层面看,近年,全国粳稻消费区域呈扩大趋势,粳稻净调入省市,除京、津、沪等大城市和浙、闽、粤等沿海地区外,甘肃、青海等西部省份的粳稻需求也在上升。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粮食供需已基本平衡,但品种结构矛盾仍然突出,特别是粳稻供求关系偏紧。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测算,近20年来,中国人均年粳米消费量从35斤增加到60斤以上,上升幅度居稻米之首。

从我省省情来看,有发展粳稻的优势。湖北属于南北过渡区,温光资源丰富,是全国南方稻区少有的几个粳稻适宜区之一。我省有种植粳稻的悠久历史,从考古发现的炭化稻谷考证,我省粳稻栽培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历史上我省粳稻面积曾发展到1800万亩,但由于当时种植品种多为常规粳稻,产量潜力低,机械收割水平低,粳稻难脱粒,加之70年代以后大力发展三系籼型杂交稻,粳稻面积持续下滑。90年代,湖北省粳稻降到常年600万亩左右。目前,粳稻面积萎缩到只有200-300万亩,仅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0%左右。根据我省光温资源条件和各地种植结构,按照“早籼一晚粳”、“小麦(油菜)一中粳”搭配的思路,我省粳稻适宜发展面积可达1000万亩以上。

近年来,粳稻品种引进和审定取得了一定的突破。2013年我省首次启动中粳品种区域试验工作,经过两年的区试,第一个中粳品种已经水稻品种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这将是湖北水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我省先后开展了不同品种的播期试验、密度试验、播栽方式试验、施肥水平试验,撑握了不同品种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品质特性、需水需肥和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粳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省粳稻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水稻产业来看,有发展粳稻需求。从水稻品种结构调整的角度看,发展粳稻有需求。近年来,我省水稻一直以籼稻为主,结构单一,不利于安全生产。寒露风冷害是湖北省晚稻生产的潜在威胁。粳稻耐低温的能力更强,抽穗扬花对低温的忍耐比籼稻低3度。湖北省晚稻的安全抽穗扬花期,籼稻要求在910日~15日,粳稻则可到920日左右,比籼稻延迟5天。即使在相同时间、相同强度的寒露风影响下,粳稻的受害程度更轻甚至不受害。发展“早籼晚粳”的品种搭配模式有利于提高湖北晚稻生产的安全系数。从推进全程机械化的角度看,发展粳稻有潜力。粳稻有一定感光性,适度迟插不会影响成熟,能破解中籼稻播期早、秧龄弹性短,不利于机械插秧问题,种植粳稻是发展我省水稻机插的重要突破口。同时,粳稻抗倒伏能力较籼稻好,不易落粒,降低了机损,更适合于机收。从增效增收的角度看,发展粳稻是新的增长点。粳稻出米率高出籼稻5%以上,国家对粳稻的最低收购价定价比籼稻高出15%20%2014年为每百斤155元,高出籼稻12.3%2015年维持不变。如果湖北省粳稻扩大到1000万亩,每年可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20亿左右。

二、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与重点,扎实推进湖北粳稻产业可持续发展

湖北粳稻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以转变水稻产业发展方式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节本降耗为主攻方向,按照“培植大型企业,创建知名品牌,倒逼品种改良,推进技术进步,延伸产业链条”的思路,向规模经营加机械化生产要效率、向产业融合加品牌经营要效益。

湖北粳稻产业发展的重点: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在品种选育上要重点突破,既要选育常规粳稻为主的高档优质粳稻品种,又要选育产量与质量兼顾型的杂交粳稻品种,以满足不同种植模式对品种的需求和不同消费人群对品质的需求。在栽培技术上,通过粳稻栽培技术的集成研究,形成适合我省不同地区的粳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充分挖掘粳稻品种的单产潜力。二是优化区域布局。坚持宜粳则粳、宜籼则籼,突出重点区域。鄂中北丘陵岗地重点发展优质中粳,江汉平原主要是发展早籼-晚粳和一季晚粳(糯粳),鄂东南丘陵恢复发展早籼-晚粳,鄂东北低山丘陵发展一季晚粳兼顾双季晚粳。三是推进产业化发展。种子企业、专业合作社、粮食购销、食品加工等龙头企业开展联合经营,发展粳稻订单生产,为农民提供粳稻产销服务,提高粳稻生产和销售及相关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升级,创建知名品牌,提高湖北粳米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四是加强产销衔接。畅通粳稻生产与销售渠道,解决粳稻收购点少的问题。加强大米加工企业与外销市场衔接工作,重点是加大对上海和南方以及西南地区粳稻米市场的开拓,发挥双方优势,通过市场拉动促进我省粳稻产业发展。

三、凝神聚力,再加措施,积极推进湖北粳稻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目前,我省粳稻发展已处于良性发展阶段,发展的基础较好,我们应以转方式、调结构为契机,坚定粳稻产业发展的信心,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再加措施,真抓实干,加快粳稻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抓组织领导。相关市县农业部门要积极参谋,争取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争取相关部门的关注和大力支持。组建领导小组和技术专班,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将粳稻产业发展工作作为粮食产业调结构转方式,提质增效的一项大事要事来抓,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与目标,确定好主推品种、主推模式和主推技术,强化工作措施,有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是抓品种选育。要根据种植模式和产品市场开发需要进行品种引进,坚持先试验后示范再推广的原则,筛选出适宜的品种。育种单位要及时调整育种方向,加大新品种选育的力度,争取尽快从“籼粳交”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三是抓技术集成和创新。联合科研教学单位,针对中粳、晚粳、一季晚粳等不同种植模式和常规粳稻、籼粳杂交粳稻等不同类型品种开展配套技术集成研究,进行品种创新、种植模式创新和栽培方式创新,为粳稻生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如潜江在一季晚模式产区,大力发展“虾稻共生”等“一种两收、一水两用”高效种养模式。

四是抓宣传引导和示范推广。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粳稻发展良好氛围。整合项目资源,在水肥条件较好的高产农田建设区集中办好百亩示范方和千亩核心示范片,将示范做好、做实,以提高示范效果。结合示范样板,开展现场技术培训,促进新型种植技术入户到田到位。

五是抓主体培育。鼓励和扶持种植大户、合作社、加工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粳稻生产示范和社会化服务,推广“企业+合作社+大户+基地”的生产经营合作模式,发展规模化订单生产,使新型主体在粳稻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得到发展。

六是抓品牌创建。争取启动我省国家粳稻收购政策,鼓励和扶持大型加工龙头企业改进稻米加工工艺与设备,打造优质和特色粳稻米品牌,重点开拓华东沿海粳稻米传统大市场和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西南新型市场,按照市场规律,形成以销促产的良性发展态势。

地 址: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特一号华中农业大学原附中3号楼

电 话:027-87286637

传 真:027-87286637

版权所有:688365.com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Copyright (c) 2013.